動作模式 好玩的骨頭與肌肉 手肘 手腕 關於上半身的秘密

擺脫手麻痛!腕隧道症候群完整指南:症狀、原因、診斷與最新治療全解析

腕隧道症候群完整指南:定義、原因、症狀與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可說是全球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疾病。大約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一生中會得到腕隧道症候,目前全球約有4%至5%的人受此疾病影響,尤其容易發生在40至60歲的中年人身上,女性得病的機率明顯比男性高。根據2000 年英國一般醫療研究資料庫(UK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顯示,女性發病率幾乎是男性的兩倍。

腕隧道症候群屬於神經壓迫病變,與重複性的手部動作以及體力勞動有關,主要症狀是手部和手臂出現疼痛、麻木和刺痛感。麻痛的範圍包括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靠拇指側的手掌面,這些都是正中神經控制的區域。腕隧道症候群的疼痛和感覺異常,可能會導致握力變差和手部功能受影響。如果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不處理,甚至會造成拇指根部的肌肉萎縮。

腕隧道症候群屬於神經壓迫病變,與重複性的手部動作以及體力勞動有關

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定義與概念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被定義為一種,由於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的腕隧道時,受到壓迫而引起的神經病變。腕隧道本身是一個由腕骨構成的管道,其上方則由橫腕韌帶覆蓋。當神經在通過這個受限空間時被擠壓或受傷,就會產生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

腕隧道症候群的主要症狀包括麻木、刺痛(感覺異常)以及疼痛,這些症狀多分布在正中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特別是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靠拇指側的一半。症狀表現差異很大,有時會侷限於手腕或整隻手,有時則會放射至前臂,少數情況甚至影響到肩膀。

症狀通常在晚上會更嚴重,甚至會痛到睡不著或半夜痛醒。許多患者表示,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藉由甩動手部(flick sign)來緩解不適感。

腕隧道症候群的主要症狀在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靠拇指側的一半
正中神經在手掌的分布位置
圖片來源:Wipperman J, Goerl K. Carpal Tunnel Syndrom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6 Dec 15;94(12):993-999. PMID: 28075090.

隨著病情惡化,患者可能會出現拇指力量減弱的狀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拇指根部魚際肌萎縮。若病情進入晚期,可能還會有持續性的麻木與感覺缺失。醫師與物理治療師在診斷時,會使用一些特殊測試,來確認患者是否為腕隧道症候群,例如 Phalen 測試、Tinel 徵象及 Durkan 測試。

除了麻痛問題以外,腕隧道症候群也會影響手部的動作功能。患者會發現做精細動作變得困難,比如扣釦子、拉拉鍊或拿取小東西。有些動作還會讓症狀惡化,像是握持東西、拿手機、或是打字或開車等這類需要手腕反覆彎曲伸直的活動。對於症狀不典型的患者,或是需要了解嚴重程度時,醫師可能會安排神經傳導檢查來確認診斷。

延伸閱讀:
肩頸痠痛不該按摩肩膀,而應該處理【手腕】?!

腕隧道症候群手部症狀圖 carpal tunnel
腕隧道症候群手部症狀圖 carpal tunnel

腕隧道症候群的三個階段

腕隧道症候群的臨床診斷可分為三個階段。

腕隧道症候群的第一階段,患者常在睡眠中因手部麻木或腫脹感而醒來,但手部外觀並無明顯腫脹。患者可能會感覺到從手腕延伸至肩部的劇烈疼痛,同時伴隨手部與手指的刺痛感,此種症狀被稱為「夜間臂叢神經痛 (brachialgia paresthetica nocturna)」。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疼痛在甩動手部後會消失,但手部可能持續感到僵硬。

腕隧道症候群的第二階段,症狀開始在白天出現。當患者從事涉及手部或手腕的重複性活動,或長時間維持特定姿勢時,症狀便會加重。同樣地,患者也可能注意到在抓握物體時出現笨拙感,甚至導致物品掉落。

腕隧道症候群的最後階段,會出現「大魚際肌(手掌大拇指根部的肌肉)」萎縮或退化的現象。到了這個階段,病人的手部感覺功能也會受到明顯影響。

大魚際位置
大魚際位置

腕隧道症候群的解剖結構與發病機制

腕隧道是由手腕骨頭形成的管狀結構,上方由堅硬的橫腕韌帶覆蓋。這個隧道內包含九條手指彎曲肌腱和正中神經,正中神經通常位於隧道的中央或略偏拇指側。腕隧道症候群患者感受到的疼痛和異常感覺主要出現在拇指側的三個手指,以及無名指靠拇指側的一半,這些部位都是由正中神經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手掌通常不會受影響,因為手掌的感覺是由正中神經的另一個分支負責,這個分支在進入腕隧道前就已經分出。

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腕隧道內壓力上升,導致血液循環受阻,這通常是正中神經大小與隧道空間不匹配造成的。正常情況下腕隧道內的壓力約為2-10毫米汞柱,但在腕隧道症候群患者中,壓力可能升高到正常的8-10倍。研究顯示,壓力持續的時間和強度與神經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有直接關係。

延伸閱讀
你知道手腕上面其實沒有肌肉嗎?

腕隧道症候群壓迫示意圖
腕隧道症候群壓迫示意圖

誰容易有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雖然腕隧道症候群常被歸類為原因不明的疾病,但仍有許多危險因子與其發生相關。這些危險因子可以分為環境因素和醫學相關因素兩大類。

環境危險因子包括長時間手腕過度彎曲或伸直、手部肌肉重複使用,以及接觸震動環境。至於使用電腦與腕隧道症候群之間的關係仍有爭議。

醫學相關危險因子則可分為四大類:第一,會增加腕隧道內容物體積的外在因素;第二,會改變隧道本身容量的內在因素;第三,會改變隧道形狀的外在因素;第四,直接影響神經的病變因素。

腕隧道症候群的主要危險因子

體重和代謝因素:肥胖是重要的危險因子,體重過重會讓風險增加1.5倍,肥胖則增加2倍。會增加腕隧道內容積的因素包括影響身體水分平衡的狀況,如懷孕、更年期、腎衰竭、甲狀腺功能低下、服用避孕藥以及心衰竭。

糖尿病:有強力證據顯示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的重要危險因子,風險約增加2倍。糖尿病患者特別容易得腕隧道症候群,因為他們的神經比較容易受傷。在糖尿病患者中,沒有神經病變的人得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約14%,但如果已經有糖尿病神經病變,比例就高達30%。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腕隧道減壓手術的比例,比正常人高出4-14倍。

懷孕:懷孕期間得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約2%,但如果用精密的神經傳導檢查來診斷,發現率可以高達7-43%。懷孕引起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可能與體內水分滯留導致組織水腫有關,進而對正中神經造成壓力。部分孕婦甚至會在懷孕期間出現急性症狀,伴隨明顯的手部無力,而且症狀經常在生產後仍然持續。如果症狀在懷孕前三個月就出現,往往會影響整個孕期和產後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密切監測並及早治療。

其他疾病:內在因素包括腫瘤或腫塊,這些常與手腕骨折或外傷後關節炎有關。神經病變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酗酒、維生素缺乏或中毒,以及接觸有毒物質,這些因素會直接傷害正中神經。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發腕隧道症候群,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結核病、紅斑狼瘡、痛風或甲狀腺功能亢進。

吸菸雖然曾被懷疑是危險因子,但最新的綜合分析顯示,目前證據不足以證明吸菸與腕隧道症候群之間有明確關聯。

關節畸形方面,雖然手腕骨骼和關節畸形可能影響腕隧道空間,但研究發現有無拇指基底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其腕隧道症候群發生率並無明顯差異。

腕隧道症候群雖然常被歸類為原因不明的疾病,但其實有許多明確的危險因子。環境因素主要包括重複性手部動作、長時間手腕彎曲,以及接觸震動環境。醫學因素中,糖尿病和肥胖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分別會讓風險增加2倍。懷孕也是常見原因,主要與體內水分滯留有關。其他如甲狀腺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發。了解這些危險因子有助於及早預防和治療。

肥胖、糖尿病與懷孕是腕隧道症候群的重要危險因子

腕隧道症候群會自己好嗎?什麼時候應該看物理治療師?

腕隧道症候群雖然有時會因為適當休息或調整活動方式而獲得暫時緩解,但通常不會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自行痊癒。若缺乏醫療專業人員的介入,腕隧道症候群往往會持續存在,甚至可能逐漸惡化。因此,當出現相關症狀時,如手部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刺痛或無力感,建議及時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協助。

物理治療師在腕隧道症候群的早期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治療師能夠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人體工學技巧,包括適當的手部姿勢、工具使用方式以及工作環境的設置,同時提供針對性的運動訓練來減輕正中神經所承受的壓力。舉例而言,溫和的神經鬆動術和伸展運動都能有效改善症狀。此外,使用護腕(尤其是夜間配戴)也是常見且有效的治療策略之一。

物理治療師在腕隧道症候群的早期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物理治療師在腕隧道症候群的早期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方式

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需要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結合病史、身體檢查和特殊檢查來綜合判斷。患者通常會出現手指麻木的症狀,特別是在夜間或拿東西時更為明顯,這些症狀主要影響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一半。

病史詢問與症狀評估

物理治療師或醫師會詳細詢問症狀的發作時間、頻率,以及是否因特定姿勢或重複動作而加重。同時也會了解患者的工作性質,特別是是否使用震動工具或樂器。醫師還會評估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關節炎、懷孕或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可能增加罹病風險的疾病。患者可透過填寫「Katz 手部圖譜(Katz Hand Diagram)」問卷,標記症狀出現的位置和種類。

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品質標準小組、美國肌電診斷醫學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lectrodiagnostic Medicine)、美國神經病學學會與美國物理醫學與復健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曾共同發表兩篇論文,提出了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與神經生理學診斷的指引。這些論文強調詳細病史的重要性,應聚焦於以下幾點:

  • 症狀起始:早期主要包括夜間感覺異常。
  • 誘發因素:如手部姿勢與重複性動作。
  • 工作活動:例如使用樂器、震動工具。
  • 疼痛位置:出現在正中神經皮膚支配區域,可能向上放射至肩膀,或向下放射。
  • 緩解症狀的動作:如甩手、改變姿勢。
  • 潛在高危因子:如糖尿病、肥胖、慢性多關節炎、黏液水腫、肢端肥大症或懷孕 [2]
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需要物理治療師結合病史和動作測試綜合判斷
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需要物理治療師結合病史和動作測試綜合判斷

腕隧道症候群的測試

檢測腕隧道症候群(CTS)最廣泛使用的兩種診斷與誘發測試為 Phalen 測試與 Tinel 測試。

Phalen 測試:將手腕彎曲90度維持60秒,若出現麻木或疼痛即為陽性,敏感度為67-83、特異度介於 40% 至 98%
Tinel 測試:輕敲手腕掌側,若引發手指麻木感即為陽性,敏感度為 48% 至 73%,特異度介於 30% 至 94%。

腕隧道症候群的動作測試
腕隧道症候群的動作測試

腕隧道症候群的進階檢查

除了診斷測試以外,也需要搭配以下臨床診斷與其他測試方法結合使用

神經傳導檢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NCS)是重要的客觀診斷工具之一,能提供有關正中神經,通過腕隧道時的生理狀況的重要資訊。

超音波檢查(Ultrasonography)能有效測量正中神經的增厚、隧道內神經的扁平化,以及屈肌支持帶(flexor retinaculum, FR)的弓形隆起。超音波診斷的敏感度67% 、特異度 97%。此外,當超音波與神經傳導檢查搭配使用時,敏感度與特異度則分別提升至 84% 與 94%。

磁振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對於評估 CTS 的少見病理原因(如骨骼畸形、腱鞘囊腫、血管瘤等)特別有用,因為這些因素可能影響手術處理方式。核磁共振的敏感度可達 96%,但特異度僅有 33% 至 38%。

神經傳導檢查是腕隧道症候群最重要的客觀診斷工具之一
「神經傳導檢查」是腕隧道症候群最重要的客觀診斷工具之一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方式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疾病的嚴重程度。在輕度或中度的情況下,通常優先建議患者嘗試保守治療,包括使用護木(splinting)、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這些治療方式通常能在 2 至 6 週內改善症狀,且在 3 個月時達到最大效益。相反的,如果持續治療6週後症狀仍沒有改善,就要考慮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 非手術治療方式

護木是治療輕度到中度腕隧道症候群的首選方法,具有簡單、便宜、患者容易接受的優點。一般來說,將手腕固定在中立位的護木的效果比伸展位護木好一倍,建議每晚佩戴。護木特別適合用於懷孕等可逆性病因,同時也適合也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使用。

物理治療是另一種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的常見方式,主要包括手腕關節鬆動術、治療性超音波和神經鬆動術。神經鬆動術是一系列簡單的動作,患者可以在家自己練習,幫助正中神經在組織間順暢滑動,減少受壓迫的情況。治療性超音波和手腕關節鬆動術則需要專業物理治療師執行,通常需要接受多次治療才能看到明顯效果。

類固醇,類固醇分為口服與局部注射
口服類固醇:每天服用20毫克潑尼松,連續10-14天,效果可持續8週,但療效不如注射。
局部注射:在腕隧道內注射類固醇是很有效的治療方式。注射後1個月內症狀明顯改善,效果可持續10週至1年以上。80毫克劑量比40毫克效果更好,還能延緩手術需求。不過多數患者在1年內仍需要手術。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注射,比盲打更安全準確。同一手腕的第二次注射要間隔6個月,如果兩次注射後症狀仍復發,就該考慮手術。

瑜伽:8週的瑜伽練習對疼痛改善效果比單純使用護木更好。

腕隧道症候群 手術治療

大部分(超過80%)的腕隧道症候群病人,不用開刀就能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不過,這些病人當中約有80%會在一年內再次出現症狀。所以醫師或物理治療師通常會先嘗試不開刀的治療方法,沒有效果才會考慮手術。

在手術過程中,外科醫師會切開壓迫部位,為肌腱與正中神經創造更多空間,從而減輕疼痛並改善功能。

醫師通常在以下情況下建議手術:

  1. 保守治療(非手術治療)無法緩解疼痛和腫脹
  2. 電生理檢查顯示正中神經受壓迫
  3. 手部肌肉明顯無力或萎縮
  4. 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未改善

腕隧道減壓手術與其他手術一樣,也存在風險,包括:傷口麻木、感染、敏感性疤痕、出血、神經損傷、鄰近血管損傷等。手術後的恢復時間因人而異,可能需要幾個星期到幾個月,主要看神經被壓迫的嚴重程度和時間長短。恢復期間需要戴護具固定,配合物理治療,幫助手部和手腕慢慢恢復功能。

腕隧道減壓屬於 門診手術,開完當天就可以回家。其方式分為兩種:

  1. 傳統開放式減壓術:直接切開手腕,為神經創造更多空間
  2. 內視鏡減壓術:透過小切口用內視鏡進行微創手術

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

腕隧道症候群是多因性疾病,可能與先天結構、外傷、職業因素或其他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有關。雖然保守治療能帶來短期改善,但長期效果仍有爭議。手術治療雖然風險較高,但對於嚴重的病例來說是必要的選擇。 

手術治療是當保守治療無效時最後的選擇
手術治療是當保守治療無效時最後的選擇

推薦的腕隧道症候群運動-正中神經鬆動術

腕隧道症候群最推薦的居家運動是「正中神經鬆動術」,其中最常見的是「正中神經滑動運動 (Median Nerve Gliding Exercise)」,也叫做神經動力學運動。這套運動已經獲得多項臨床研究和系統性回顧的支持,被認為是保守治療的重要一環。美國骨科醫學會在2024年的臨床治療指引中指出,神經滑動運動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搭配其他療法一起使用,能有效改善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和手腕功能。

以下的正中神經滑動運動處方,總共分為4週,循序漸進地進行,處方內容源自於2000年Butler的著作《The sensitive nervous system》和2020年的文獻《Peripheral and Central Adaptations After a Median Nerve Neuromobilization Program Completed by Individual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n Exploratory Mechanistic Study Using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Imaging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神經鬆動術原則:神經鬆動術與肌肉伸展有一個根本的不同,肌肉組織有彈性可以被拉長,而神經幾乎沒有延展性,神經有點像是滑動在肌肉間的棉繩,我們希望神經在肌肉關節間游走時不會被卡住或壓住,而不是要讓神經本身變長。。

因此,神經滑動運動的做法和肌肉伸展完全不同。肌肉伸展通常會拉到底然後維持30秒到1分鐘,但神經鬆動過程中不能停留。動作要從起始位置慢慢移動到結束位置,然後直接回到起始位置,中間不停頓。一個完整的來回動作大約5秒鐘(起始→結束→起始)

正中神經滑動運動 第一週

所需設備:無需任何器材
建議次數:一次做15下,一天3次,一周5~7天
預期感受:運動期間可能會感受到「深層的張力」或「拉扯感」,並且儘管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疼痛和感覺異常,但運動完後並不會持續,如有持續可能動作太大,下次動作小一些、慢一點。

起始姿勢:
感覺身體長高不駝背,坐著或是站立皆可。手腕伸直,手肘彎曲。

結束姿勢:
將手肘完全伸直,同時手腕彎曲掌心朝向自己。

動作要從起始位置慢慢移動到結束位置,然後直接回到起始位置,中間不停頓。一個完整的來回動作大約5秒鐘(起始→結束→起始)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鬆動術 第一週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鬆動術 第一週

正中神經滑動運動 第二週

所需設備:無需任何器材
建議次數:一次做15下,一天3次,一周5~7天
預期感受:運動期間可能會感受到「深層的張力」或「拉扯感」,並且儘管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疼痛和感覺異常,但運動完後並不會持續,如有持續可能動作太大,下次動作小一些、慢一點。

起始姿勢:
感覺身體長高不駝背,坐著或是站立皆可。手腕伸直,手肘彎曲。(與第一週起始姿勢相同)

結束姿勢:
將手肘完全伸直,同時手腕彎曲並將肩膀平行地面。

動作要從起始位置慢慢移動到結束位置,然後直接回到起始位置,中間不停頓。一個完整的來回動作大約5秒鐘(起始→結束→起始)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鬆動術 第二週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鬆動術 第二週

正中神經滑動運動 第三週

所需設備:無需任何器材
建議次數:一次做15下,一天3次,一周5~7天
預期感受:運動期間可能會感受到「深層的張力」或「拉扯感」,並且儘管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疼痛和感覺異常,但運動完後並不會持續,如有持續可能動作太大,下次動作小一些、慢一點。

起始姿勢:
感覺身體長高不駝背,坐著或是站立皆可。手肘彎曲,頭部向對側側彎。

結束姿勢:
將手肘完全伸直,同時將頭部移向同側。

動作要從起始位置慢慢移動到結束位置,然後直接回到起始位置,中間不停頓。一個完整的來回動作大約5秒鐘(起始→結束→起始)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鬆動術 第三週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鬆動術 第三週

正中神經滑動運動 第四週

所需設備:無需任何器材
建議次數:一次做15下,一天3次,一周5~7天
預期感受:運動期間可能會感受到「深層的張力」或「拉扯感」,並且儘管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疼痛和感覺異常,但運動完後並不會持續,如有持續可能動作太大,下次動作小一些、慢一點。

起始姿勢:
感覺身體長高不駝背,坐著或是站立皆可。手腕與手肘彎曲,頭部向對側側彎。

結束姿勢:
將手腕與手肘完全伸直,同時將頭部移向同側。

 動作要從起始位置慢慢移動到結束位置,然後直接回到起始位置,中間不停頓。一個完整的來回動作大約5秒鐘(起始→結束→起始)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鬆動術 第四週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鬆動術 第四週

腕隧道症候群總結

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因為手腕的正中神經長期受到壓迫造成的。患者通常會感到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麻木、刺痛和疼痛不適。

診斷主要根據症狀表現,並透過神經傳導檢查來確認。及早發現很重要,因為如果腕隧道症候群長期沒有治療,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好消息是,腕隧道症候群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有效治療。

我們今天完整的討論了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原因、治療方式與預防方法。現在有沒有更了解一些腕隧道症候群了呢? 了解其背後的原因和運動方法也會對治療有幫助喔!過程中也記得與你的物理治療師與醫師討論。

延伸閱讀

1.你知道手腕上面其實沒有肌肉嗎?

2. 網球肘終極指南:告別手肘疼痛,從症狀到最新治療全攻略

3. 肩頸痠痛不該按摩肩膀,而應該處理【手腕】

4. 二頭肌不只是彎舉!5個你意想不到的手臂肌肉功能

5. 【診斷文】一招揪出手腕疼痛真兇?

參考資料

  1. Ballestero-Pérez R, Plaza-Manzano G, Urraca-Gesto A, Romo-Romo F, Atín-Arratibel MLÁ, Pecos-Martín D, Gallego-Izquierdo T, Romero-Franco N. Effectiveness of Nerve Gliding Exercises on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 2017 Jan;40(1):50-59. doi: 10.1016/j.jmpt.2016.10.004. Epub 2016 Nov 11. PMID: 27842937.
  2. Coppieters MW, Alshami AM. Longitudinal excursion and strain in the median nerve during novel nerve gliding exercises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J Orthop Res. 2007 Jul;25(7):972-80. doi: 10.1002/jor.20310. PMID: 17415752.
  3. Genova A, Dix O, Saefan A, Thakur M, Hassan A.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Literature. Cureus. 2020 Mar 19;12(3):e7333. doi: 10.7759/cureus.7333. PMID: 32313774; PMCID: PMC7164699.
  4. Graham B, Peljovich AE, Afra R, Cho MS, Gray R, Stephenson J, Gurman A, MacDermid J, Mlady G, Patel AT, Rempel D, Rozental TD, Salajegheh MK, Keith MW, Jevsevar DS, Shea KG, Bozic KJ, Adams J, Evans JM, Lubahn J, Ray WZ, Spinner R, Thomson G, Shaffer WO, Cummins DS, Murray JN, Mohiuddin M, Mullen K, Shores P, Woznica A, Linskey E, Martinez Y, Sevarino K.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Management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6 Oct 19;98(20):1750-1754. doi: 10.2106/JBJS.16.00719. PMID: 27869627.
  5. Ibrahim I, Khan WS, Goddard N, Smitham P.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Open Orthop J. 2012;6:69-76. doi: 10.2174/1874325001206010069. Epub 2012 Feb 23. PMID: 22470412; PMCID: PMC3314870.
  6. Sevy JO, Sina RE, Varacallo MA. Carpal Tunnel Syndrome. [Updated 2023 Oct 29].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48179/
  7. Paquette P, Higgins J, Gagnon DH. Peripheral and Central Adaptations After a Median Nerve Neuromobilization Program Completed by Individual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n Exploratory Mechanistic Study Using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Imaging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 2020 Jul-Aug;43(6):566-578. doi: 10.1016/j.jmpt.2019.10.007. Epub 2020 Aug 26. PMID: 32861518.
  8. Padua L, Cuccagna C, Giovannini S, Coraci D, Pelosi L, Loreti C, Bernabei R, Hobson-Webb LD. Carpal tunnel syndrome: updated evidence and new questions. Lancet Neurol. 2023 Mar;22(3):255-267. doi: 10.1016/S1474-4422(22)00432-X. Epub 2022 Dec 13. PMID: 36525982.
  9. Zamborsky R, Kokavec M, Simko L, Bohac M. Carpal Tunnel Syndrome: Symptoms, Causes and Treatment Options. Literature Reviev. Ortop Traumatol Rehabil. 2017 Jan 26;19(1):1-8. doi: 10.5604/15093492.1232629. PMID: 2843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