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模式

翻譯FMS-motor control

動作控制中,肌肉張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因此作者(Gray Cook)想特別去討論肌肉張力異常這件事。

雖然肌肉張力十分重要,但以物理治療的觀點來說,我們並不會單獨只看肌肉張力的異常表現。

肌肉張力異常區分為肌肉緊繃(tightness)和肌肉無力(weakness)

肌肉緊繃時,通常代表身體正在使用一種身體的煞車系統,而這個煞車系統背後的作用的機制稱為「動作控制」。

動作控制,正常來說,他會精確的調節輸入(input)、處理(processing)和適當的輸出(output)。然而當這個機制的動作、協調、時機發生錯誤或是不對稱時,就會產生功能障礙(dysfunction)

當原有的動作控制受到破壞時,我們的身體為了能夠在日常生活能夠繼續運作,通常會直接創造一個煞車系統,也就是肌肉緊繃,使我們慢下來避免遭遇麻煩,而這個煞車系統能幫助我們避免疲勞、受傷、保護其他組織和避免疼痛。

肌肉無力,則是肌肉緊繃的相反。他常是因為失能(deconditioning)導致,因此不會是單獨身體的某一部分發生問題而已,而通常是全身性的,而且肌肉無力很少真的只是因為肌肉力量不夠。(deconditioning= disuse syndrome= immobilization syndrome)

在復健科裡單一肌肉或是肌群受抑制,常被診斷為神經學上的問題,或是因為受傷、疾病或失功能導致的損傷。 然而作者(Gray Cook)認為肌肉受抑制,其實代表的是肌肉沒有能力去適當的控制肌肉張力來維持姿勢或是執行動作模式。

因此當我們討論肌肉張力異常的問題時,我們不應該只簡單的考慮這是肌肉問題,而應該去探討背後的機制「動作控制」是不是發生了問題。

現在,假設某個組織(可能是深層筋膜或是淺層結痂組織或是之前受傷的疤痕)柔軟度降低,身體中的某個或某些肌肉會被告知過早的收縮或是持續維持較高的肌肉張力,來避免整個系統受到扭曲。然而這種肌肉緊繃會持續存在,儘管組織早已恢復了,這種肌肉緊繃還是會持續存在。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現在想像一下,有個小孩摔斷了腿骨,經過物理治療後有完整的關節活動度,健全的肌力、甚至有不錯的動作篩檢結果,然而在快走或跑步時卻持續跛行,為什麼?因為習慣!!  輸入(input)雖然是正確的,然而現在因為之前與疼痛和復建共存的生活習慣,造成跛行,新的失功能的動作模式取代原本的動作模式。跛行在受傷時其實是具有功能性的,因為可以他可以讓腳避免承重和維持活動度,但是當造成跛行的原因解決後,跛行對他來說就變成失功能性了。

造成跛行的受損已經消失了,然而跛行卻持續,這是一個處理的問題(processing problem)

不適當的輸入像是不必要的緊繃,不足的關節活動度或是組織延展性,這些可能造成保護性的肌肉張力,這也是我們所看到的肌肉緊繃。而儘管當這些問題已經消失了,保護性的習慣卻仍然持續。

那當靈活度(flexibility)和活動度 (mobility)不足所導致的肌肉張力增加該怎麼處理呢?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退一步看整個動作模式。
動作模式是這個問題的解答,他可以讓我們知道:導致mobility或是flexibility問題的所有其他我們可能從沒想過的原因。

同樣的,我們可能會用肌力訓練、重量或動作發展模式去挑戰被抑制的肌肉,然而受抑制的情況並不會因此而自己完全變好,當我們的身體有機會去選擇重置我們的系統重設我們的動作模式或是簡單的去代償時,我們的身體通常會選擇代償。

矯正性運動是一個理解發生代償的原因並且避免發生代償的一種方式,而通常的做法是-回歸動作發展模式。相較於使用功能性足部姿勢,我們更傾向於回歸到第一次使我們站起來的姿勢-翻身(rolling), 爬行(crawling), 跪姿(kneeling), 高跪姿(tall kneeling), 四足跪姿(quadruped)。我們會在每個階段增加一些動作來確保我們的姿勢或動作模式以足以進入下個階段。那為什麼要回歸發展動作模式呢?因為這些動作模式可以放大問題,特別是當使用足部代償是我們的唯一選擇的時候。

動作控制包含三個部分:輸入(input)、處理(processing)和輸出(output)。
最簡單的檢查方法就是簡單地看一下輸出。如果動作模式的品質是可接受的,就可以開始加重量,或是在這個動作模式給予壓力。壓力像是增加動作、改變Bases of Support大小等等。
5c497484-5f17-4803-bca3-7c95e9b536b6

如果動作模式不良,那我們就必須剖析動作模式,是活動度問題導致的輸入問題?還是穩定度和控制差導致的處理問題?
05e43e6c-c99b-4f09-8f99-d72a3ed0e383

我們可以找到、治療並且矯正這些問題。不應該單純的只看肌肉張力異常,而是應該退一步去看整個動作模式。

此外,我們必須了解肌肉無力和肌肉緊繃其實指的是同一個問題,只是一個問題的兩端。
試想,太多不必要的肌肉張力,表面上是因為不良的活動度。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是否有某些東西凌駕在他之上或是只是上面的疤痕組織或沾黏使然?

另一方面,看到肌肉無力就應該立刻用肌力訓練去改善?還是其實是因為不良的活動度、動作控制或是因為低效動作模式所導致呢?

而代償是因為缺乏活動度?或是來自其他地方的動作控制糟?還是只是因為上面的疤痕組織或沾黏,處理掉就可以了呢?

現在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不適當的肌肉張力表示系統中存在一些不和諧,這些不和諧可能來自於輸入出現問題而處理正確、或是輸入正確然而處理發生問題。不管怎樣,答案總是圍繞著輸入和處理這二件事。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清楚且系統化的方式去處理,這樣我們才可以找出到底誰帶動,畢竟答案並不是總是那麼清楚。

除了系統化的方式以外,我們還需要實際的應用和適當的回饋
如果,沒有實際應用或是實際測試心中的想法和受試者的回饋,那該怎麼確定是正確的?
舉個例子好了,你認為某人的髖關節控制能力差是來自於腳踝的活動度問題,你可以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而不需要詢問別人意見,但是永遠不會知道答案。直到實際去改善腳踝的活動度,重新確認髖關節的動作控制。如果腳踝的活動度問題是一個輸入問題而導致髖關節動作控制和無力,這樣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如果不是這樣,至少你也排除了這樣的可能。

這種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是功能性動作系統背後的元素。如果想知道到底是活動度問題還是動作控制的問題時。測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建立這整個功能性動作系統。我們擁有相同的問題而無法找到一個邏輯縝密的系統。

我們試圖依照動作模式指標來設計,幫助使用上會有更好的回饋迴路-識別在矯正性運動或是運動處方中哪裡是需要注意去調整的。

此外,每次在所選擇的動作中,其中會有一個會產生最大的改變,而理解其中的生物系統到底哪裡受損則是一門學問,若再加上追蹤動作行為模式,就是矯正運動和復健的開始。

一個老木匠原則:Measure twice and cut once.

在執行行動前,必須先要完善的計畫與準備。

原文連結:http://www.functionalmovement.com/articles/Screening/620/its_all_about_motor_control